平时多用心 远离贪嗔痴
“十善”是五戒的延伸,乃身、口、意三业所行的十种善业,与“十恶”是相对的,离十恶则成十善。
十善包括:“身”三善法——以“护生”离“杀生”,以“布施”离“偷盗”,以“戒淫”离“邪淫”; “口”四善法——以“诚实语”离“妄言”,以“柔软语”离“恶口”,以“调和语”离“两舌”,以“质直语”离“绮语”;“意”三善法——以“不净观”离“贪欲”,以慈悲观”离“嗔恨”,以“因缘观”离“愚痴”。
以不净观离贪欲
社会上人与人之间不能和睦相处的原因,在于“明争暗斗”,民间如此,官场也是这样,多数都在争斗中生存,这实在使人感到心痛。为什么争斗呢?原因就是一个字“贪”。因为贪图财色、名利、地位,所以你争我夺,不得安宁。
世间大部分都是为满足“身躯”的享受而产生贪念——吃要吃好的,穿要穿好的。用要用好的;为了这个污臭不净的身躯,不知造了多少恶业。
为何说身躯不净?水忏文中有段话:“九孔常流不净物,”人身就是一层皮肤包着骨肉脓血。从九孔流出来的,都是屎尿痰涕。大家想想,人身有哪处是干净的?何必为了它与别人斤斤计较,造作恶业?
身躯虽是不净之物,但是人人心中都有一块非常清净的宝地,那就是“佛性”。此身能造恶,亦能修习善法,所以学佛者应该时常“观身不净”来摒除贪念,并且利用这个身躯积极地布施行善,开启心中的“佛性”。
除了身外财物的布施,这个身躯也能布施。佛陀本生经中有割肉喂鹰的故事,佛在《无量义经》中也说:“头目髓脑悉施人。”现在医学非常进步,不仅可以在往生后捐赠器官或遗体,活着时就能捐血或捐髓,既能救人又不损害自己身心的健康。我们一直在呼吁器官捐赠、骨髓捐赠,以及遗体捐赠,因为这个身躯迟早会败坏,何不在它有用的时候布施出来帮助别人呢?
学佛要看淡名利、地位、修行是为了众生,一切劳动都是为了众生;心中常存此念,就不会产生贪欲。
若执著于此不净之身躯而作种种恶业,实在可悲可怜,唯有善业利用此知,积极行善, 精进修行,才能提升人格,增进道业,不枉来这人间走一回。
以慈悲观离嗔念
佛陀说:“当知嗔心甚放猛火。”人时常因为嗔怒而乱了行为,一发脾气就六亲不认,损人又害已,如果希望自己不论遇到什么状况都不会动怒,时时予人亲切和蔼的感觉,则必须有非常柔和的心念,而柔和的心念源自于“悲”。
一天,佛陀的弟于舍利弗和罗睺罗出去托钵,受到一群无赖戏弄,有人把泥沙放进舍利弗的钵内,有人打罗睺罗一拳,血从面颊流了出来。但他俩都不会理会那些无赖的欺侮,径自走了,舍利弗告诉罗睺罗:“你不要生气,我们要怜悯众生,起慈忍心,这是佛陀教我们的,这是我们修行的逆增上缘。”
罗睺罗流着泪回答说:“我没有生气,也没有埋怨,我很感谢佛陀教导我们慈悲心念与忍耐的功夫。佛陀一生为了众生辛勤地教化,而众生却仍如此顽劣,心中充满憎恨,逞强欺弱。社会的动乱与天下的灾祸,就是起因于众生缺少慈忍心。我是因为悲悯他,才流泪啊!”
学佛者若像他俩一样,用慈悲心看日常生活中的人、事,自然能够拥有非常柔和、清明的心念,即使面对逆境亦能忍耐,不现怒容,不出恶言,并且怜悯那些作恶业的人,而不生怒之心。
若社会上人人以慈悲心与忍辱的行为相互对待,哪还会有动乱与灾祸?必然是人人幸福、处处吉祥啊!
以因缘观离愚痴
世间一切现象皆由因缘和合而成,建于因缘,则随着业力流转六道之间:觉察因缘,则能放下执著,解脱烦恼缠缚;把握因缘——珍惜并善加运用修学法与救度众生的因缘,就是福慧双修的人间菩萨。
许多人学佛只是为自己考虑,只在意自己能不能得度了脱生死,没想到应该学习佛陀的慈悲与勇气——发菩提心,修菩萨行,以救度娑婆世界苦难众生为修行的目标。如果每位学佛的人只想自利而不愿利他,如来家业就无法延续下去,苦难众生就无法得度。
唯有启发心中的长情长爱,把握帮助众生的因缘,才是彻底远离愚痴,得到真正的智慧。
远离十恶,奉行十善,会很困难吗?其实人人都可以做到,关键在于日常生活中必须“多用心”时时刻刻注意自己的行动,语言及思想,审慎思维是善还是恶?若有恶的成份,赶紧改过来,朝善的方向去做。只要能够持续不断努力,身、口、意,就会愈来愈清净。
一个真肯用心的人,才能深切体会佛陀的教法,并且以坚强的决心与毅力身体力行,逐渐“超凡入圣”;而不肯用心的人,日子过得迷迷茫茫,造了什么业,自己都不晓得,这样的人生不是很可悲吗?
没有评论:
发表评论